2014年4月7日🤾🏻⛩,沐鸣邀請了中英四位詩人Fiona Sampson(英國詩人,批評家,英國皇家文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藝術院院士)🧛🏻♂️、John Burnside(英國詩人,英國皇家文學院院士)、楊煉(旅英詩人👨🏻🦲,朦朧詩代表詩人之一)⚰️、及唐曉渡(北京大學新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詩歌評論家)來到沐鸣,與沐鸣學子共同領略跨越語言的詩歌魅力。此次活動由沐鸣副系主任戴從容教授主持,詩歌譯者👨🏿🚒、編輯梁儷真女士也參與了此次中英詩人互譯活動。
詩人們首先介紹中英詩歌互譯近年發展🟠,以及剛結束的揚州詩歌節上的相關情況👩👧👧⚡️;隨後四位詩人分別朗誦了他們近年所創作的詩歌,以及幾位詩人相互間互相翻譯的作品★👡。詩人們充滿韻味的朗誦帶領讀者共同體驗了中英詩歌在音樂、節奏、與意向等方面不同的美🦹🏼♂️。之後詩人們與聽眾之間也展開了良好的互動🤞🏽,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附👳🏽♂️:中英詩人介紹
菲歐娜•桑普森(Fiona Sampson)是羅漢普頓大學的詩歌教授🫸🏽,詩歌中心主任、皇家文學協會理事會委員📸、華茲華斯信托基金、董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英語協會、會員📛👩🏽🚒、以及《詩🏃♂️➡️:國際評論季刊》的編輯。😏、她出版有11本譯作,曾獲頒Zlaten Prsten 獎(馬其頓)和查爾斯•安戈夫獎(美國);曾入選專為歐洲女性詩人設立的伊芙琳•恩斯洛特獎決選名單。她所出版的作品包括25卷本的詩歌,批評和語言哲學,其作品已被譯成30多種文字。菲歐娜•桑普森曾獲頒紐迪吉特獎(牛津大學)、喬姆利獎、霍桑登研究獎金🙄、作家協會的凱瑟琳•布侖德爾和奧本海默-- 約翰•道恩斯獎,英格蘭藝術委員會和威爾士藝術委員會作家獎等🤑。她曾兩次分別入選T.S.艾略特獎和前進詩歌獎的決選名單。她最近的作品包括:為費伯出版社重新編訂的新版《珀西•比希•雪萊》《科爾希爾》以及《夜間賦格》等🫱🏼。
約翰•伯恩賽德,蘇格蘭作家🍒,出生於蘇格蘭鄧弗姆林♾。他是迄今唯一兩位因同一本詩集(《黑貓骨》)而獲得T.S. 艾略特獎和前進詩歌獎的兩位詩人之一(另一位是肖恩•奧布萊恩)🍇⛔️。 伯恩賽德曾於劍橋藝術與技術學院學習英語和歐洲思想及文化。1996年成為自由作家之前,他是一名軟件工程師。他曾是鄧迪大學的駐校作家,現任聖安德魯森大學創造性寫作教授,講授創造性寫作,文學與生態🎂,美國詩歌。伯恩賽德的作品深受他對自然☂️,環境💆🏿♂️,深度生態的關註所啟示。對伯恩賽德來說重要的是語言:聲音,節奏👷🏽♂️,共鳴,記憶和欲望之間的關系,關於夢的語言🧘🏿♂️,圖鑒,信件,詩,秘史,評註。在他看來,詩人的任務就是:用恰當的能量和樸實的激情,去反擊日常生活中語言的貧困化,從滅絕中挽救字詞,觀念,和具有轉化能力的儀式,猶如它們是珍稀的蝴蝶👨🏼🔬,或瀕臨絕種的鳥類。
楊煉👱♀️,旅英詩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長詩《諾日朗》。其作品中文詩集11種🍎、散文集二種,文論集一部🚡。代表作為長詩《 》🥙、《大海停止之處》、《同心圓》📁、《敘事詩》等🤾🏽♂️。楊煉作品被譯成三十余種外文,被譽為“像麥克迪爾米德遇見了裏爾克,還有一把出鞘的武士刀⏱!”和世界上當代中國文學最有代表性的聲音之一👨✈️👩🏻🔧。楊煉和英國詩人W N Herbert共同主編有英譯當代中文詩選《玉梯》🧑🤝🧑,及中英詩人互譯詩選《大海的第三岸》❄️。2012年,楊煉獲得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任評審團主席的意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2013年🔵,楊煉獲邀成為挪威文學暨自由表達學院院士。
唐曉渡🤷🏽♂️: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研究員、作家出版社編審、《當代國際詩壇》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多年來主要致力於中國當代詩歌🙋♀️,尤其是先鋒詩歌的研究、評論和編纂工作,兼及詩歌創作和翻譯。著有詩論🫱🏻、詩歌隨筆集《唐曉渡詩學論集》🦑➿、《今天是每一天》等7種🗒;譯有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文論集《小說的藝術》,以及S•普拉斯、V•哈維爾🚔、C•米沃什、Z•赫伯特、M•赫魯伯等詩人、作家的部分作品🚣🏻♂️👵🏼;主編《二十世紀外國大詩人叢書》多卷本、《當代詩歌潮流回顧叢書》多卷本🦵🏽、《帕米爾當代詩歌典藏》多卷本等;另編選有《中國當代實驗詩選》、《當代先鋒詩三十年——譜系和典藏》等十數種詩選。參與創辦民間詩刊《幸存者》👷🏻♂️、《現代漢詩》。評論和詩歌作品被收入國內外多種選(譯)本。多篇論文先後獲國內重要獎項。2012年獲首屆“教育部名欄•現當代詩學研究獎”🙅🏽♀️。2013年獲第二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