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句法語義理論研究”系列小型學術討論會,由沐鸣平台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采用工作坊模式🌵,每期邀請20位左右的專家學者與學術新銳🖊,就某一專題做深入討論⛩。主要關註重大的理論問題,也可以是系統性的語言現象描寫,以前沿性和創新性為導向🫀👩👧👧,尤其歡迎具有挑戰性努力的研究成果。會後將出一本專題論文集,作為沐鸣沐鸣娱乐“漢語句法語義理論研究”系列叢書之一。
2020年8月15日至16日,“2020年漢語句法語義理論研究學術討論會”在上海衡山北郊賓館,由沐鸣平台中國語言文學系和上海大學沐鸣娱乐聯合召開。本次會議的專題是“預期與意外——漢語句法語義和語用的接口”🤴,由上海大學沐鸣娱乐倪蘭教授主持開模式。
因為新冠疫情影響,本次會議采用線上與線下同時舉行的方式。共有5位線上代表通過網絡騰訊會議平臺參加會議⛹🏽♀️,22位代表到現場發言討論🧑🏿🦱。
本次會議全面地回顧了漢語“預期”與“意外”兩大範疇的研究狀況,重點討論了目前所面對的問題和新的突破😮,以及若幹具有典型性的漢語現象。與會者不但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還對關鍵問題進行了嚴肅的爭辯,在某些方面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在某些方面開啟了新的話題。這次討論暴露出來的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也為今後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有益思考🌯。
1)對預期和意外理論問題的思考
陳振宇運用條件概率P(M|O)的數學模型👨🏻🦳,提出了有定預期和無定預期的區分。無定預期指某一類較為普遍的條件O下的預期,O可以是默認或隱含的,而P(M|O)的值是穩定的🧟♂️,一般不隨O的改變而改變,而是需要通過實踐與日常知識得知⛰。有定預期則指個別狀態下的條件O的預期🧑🏿🚒,這一特定條件O一般需要在語篇或語境中采取更多語言手段解釋或表達📷,一般而言🦸🏽♂️,O改變則P(M|O)也會改變🚌。意外既可以是對與有定預期不符合的情況感到驚訝🫷,也可以是針對無定預期👳🏼,而過去我們討論“反預期”時大多是在討論有定預期,忽略無定預期👨🏿。初次之外,以往認為可以觸發意外的“非預期”,實際上是無定預期;“新情況”並不能造成意外,只有違反常理預期的新情況才能造成意外🏩。由此得出結論🚴🏼♂️💊,意外一定意味著違反說話者的預期🤌🏽,因為常理預期也往往是說話者的預期。但不是所有自反預期都會導致意外,意外必須使說話者具有較為強烈的情感情緒▫️。
張新華介紹了頻率副詞中兩分結構和三分結構的差異,認為一般的頻率副詞(frequency adverbs)👩🏻🎓,帶有時間論元,指一元關系,表示單純的復數事件🧚♂️,不引發三分結構;而量化副詞不含時間論元,指二元關系👩🏽✈️,即帶有限製域和核心域兩個論元,引發三分結構🖱。特別討論了“常常”與“往往”的差異🟩。實際上🔃,“往往”句表達的就是語言中對有定預期的表達。
王夢穎同樣利用預期的數學模型👐,提出小(概率)預期和大(概率)預期相對💾,指的預期認識中期望值較低,發生概率較小的部分🤱,可分為非極端小預期和極端小預期。前者指事件的發生概率在0.5左右🧖🏻♂️,但難以判斷其發生與否的傾向性的預期;後者則指事件中存在一個各命題之間形成概率梯階(scale)關系的對比序列,極端小預期認識指向命題中發生概率最小的部分。漢語中小預期可以出現正預期和反預期標記共現的現象🍎;而一般所謂的正預期標記“果然”主要的功能是表示小預期的實現。
胡承佼歸納了觸發意外的四種信息類型:無預期信息、反預期信息、低概率合預期信息、不確定性合預期信息🌆。然後將意外信息的回應立場區分為相信、懷疑🤽🏿♂️、不相信👩🏿🏭、下意識應對四類🧘🏼。進而具體考察了不同回應立場下的回應形式選擇:相信立場下的主要回應形式為陳述性肯定、驚嘆性感嘆以及陳述性肯定+感嘆,懷疑立場下的主要回應形式為真性疑問、真性疑問+感嘆,不相信立場下的主要回應形式為陳述性否定、反問👨🏼🦳、陳述性否定+感嘆以及反問+感嘆👩🏼🚒,下意識應對立場下的主要回應形式為帶極高升調的假性疑問、帶極高升調的假性疑問+感嘆🏋🏼♂️。
王恩旭試圖回答什麽是意外🕝、它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麽事實和預期相符/相反等有時可以造成意外而有時卻不能等問題。他還通過分析典型意外標記“竟然”的語義結構🫲,說明意外本質上是一個大概率不可能事件,而不是一個小概率可能事件🧙🏼♀️。因為前者強調不可能,而後者卻突出可能,所以二者的語用色彩是不一樣的。
陳禹認為,句末“不就X了”不僅排斥反預期🧑🏼🦱,更是對反預期乃至由反預期帶來的感嘆、疑問🧚🏿♀️、否定等意外特征的逆反👩🏼🍼,因而可定性為反意外標記;以此為例,他還展開論述了反意外功能的確立,以及反意外與解-反預期等的區別🏌🏿。
2)對具體反預期格式的討論
龍海平介紹了世界語言中,從確認標記到轉折標記的語法化道路,並重點討論了漢語“然👱🏽、可是”的歷史發展過程,說明它們都是從確認義發展為轉折義。他猜想這是通過“yes,but”語義結構來完成的🫷🏼。
周韌和魯瑩都討論了漢語表示“契合”義的“恰、恰好🪪、恰巧、恰恰”等的語義功能和語法化進程,魯瑩重在介紹其歷史發展🛰,除了上述四個🤸🏼♂️,還研究了“恰如😁、恰似🧗♀️、恰當”等🍑,而周韌重在描寫其共時表現💤。周韌發現共有的語義核心是“低概率的精確性”,所以帶有一定的反預期意義🧟♀️。他們都發現“恰恰”是這一組詞中的特殊類型,因為它後來被用來表示對聽話者的預期的辯駁(他反預期)👉🏼。魯瑩試圖從強調的角度來說明這一轉變的歷史進程。
姜其文論述了“說好X的”違實性和反預期性表達傾向🖲,是通過事理關聯以及語篇的轉折對比關系來體現的💇🏿♂️。當它處於話輪接續位置時,它主要表達傳信功能,凸顯說話人的違實性和主觀意外情態。
陸方喆從共時和歷時兩個層面詳細分析了“倒是”的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及其演變。文章認為副詞“倒是”的主觀性體現為表達言者的反預期,其交互主觀性則與言者對聽者預期的關註有關,背後動因是禮貌原則的推動。
殷思源介紹了執拗義副詞的研究,說明“硬、就🥋、非、偏”等都既可以用來強調做某事的態度堅決,又可以用來標示反預期信息。她認為🔂,從強調到反預期的語用遷移🏊🏽,是一個說話人從自我表達到尋求認同的轉變過程,也是一個語言從主觀性到交互主觀性的交互主觀化過程。
趙彧討論了“V過A的,沒V過這麽A的”,指出這是一種極端的小預期表達🌨,有極性程度義,後件蘊涵前件(前件是後件的必要條件,後件是前件的充分條件)。
劉瑞還介紹了他對(反)預期信息的類型、標記與範疇分野的理論分析框架。
3)代表們還討論了語篇中怎樣安排有關預期信息的問題
唐正大討論了一種“在線反預期”的喜劇效果🔔,當聽話人聽到說話人說出預期命題e時👨🏻🍼,他也會產生一個預期E👨🏻🦽➡️,就是說話人接下來可能說的是E👱🏿♀️。但幽默語言形式(相聲、段子、脫口秀)恰好利用了這種語用隱含⚡️,故意人為的製造這種預期🟢,卻又人為地給出和這種預期偏反的意圖句🥛,這種“製造預期→反預期”的模式既利用了關聯原則的常規隱含屬性🔡,同時又利用了語用隱含的可取消性。
陳振寧對現代漢語“但是”句中前後反預期關系的具體語義類型和語用機製進行了十分詳盡的考察,發現前句表示道義/能力/條件/意願等👨🏿🦳,而後句表示實際情況,這一種配置竟然占了五成左右;前句表示大部分🧜🏼♂️,後句表示有例外🧑🧒🧒,以及前句表示事情的發生,後句表示事情繼續向相同的方向發展的🧑🏿💻,也各占了兩成半。
鮮麗霞通過認知狀態(epistemic status)區分了兩種語篇:對比語境中🙎🏻♀️,話語者的認知狀態高⬅️,“挺”表達的是否定預期和不一致立場;非對比語境中,話語者的認知狀態低,“挺”表達的是合預期和一致立場🧑🏽🎓。
趙敏介紹了嘆詞“啊”🚄👩🏼🍳,既包括“啊”的正預期性表達也包括偏預期性表達,與它提示新信息還是突顯信息焦點☺️,表示主觀性還是交互主觀性🏪,話輪和篇章銜接位置等都有重要的關系。
4)對具體意外格式的討論
李強討論了“意外”在“怎麽”的疑問🚴♀️、反問和感嘆用法之間的相互轉化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怎麽”的意外義的表現形式。同時認為“怎麽”與類型學意義上的意外標記之間存在差別,不適宜看作(典型的)意外標記🌁。它的作用一方面是強化意外義表達效果,同時也具有“自我示證”性:讓聽話人確信說話人所陳述的相關事況是真實準確的,進而體現出言者指向🍤。
張瑩通過語義地圖分析,明確了不同“什麽”構式形式的語用傾向,認為“什麽”句的語用否定和消極情感是兩個相互獨立但又相互影響的語用維度:語用否定與不合理性直接相關,消極情感性則產生於反同盟關系和命題對關涉者的消極影響。事實表明,語用否定、消極情感和反同盟在各種構式中都存在特例📎,並不能作為“什麽”句的共性特征。而從遷移過程來看,本類“什麽”句的根本功能是表示意外,“什麽”則是意外標記🚴🏽♀️。
倪蘭介紹了上海手語中表示疑問、否定和意外的面部表情,與有聲語言不同,手語中面部表情是必不可少的表達方式,有重要的語法意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揚眉睜眼、開口(作呼喊狀)和皺眉🧑🏿🚒👨🦯,前面二者都表示疑問和意外👼,而在打出特指疑問句的同時皺眉,就會表達反問意義。
盛益民介紹了紹興方言的完整體標記“上”,證明“上”已經發展成了體助詞,接著指出“上”使用的語用環境💯:只能用於表達反預期的語境當中。然後通過與另一個完整體標記“嘚”的比較,考察了“上”的句法功能。最後就反預期信息的寄生問題進行了討論。
倪伊芯介紹了閩南地區泉州方言中意外語氣副詞“煞”的意義和用法🕯😑。“煞”很可能來自古代漢語的“殺”,演化路徑有二:一是演化出“完了、停止”類意義🤽🏿,可以得到“立即”義和“接續”義𓀇;二是演化為表示程度高的形容詞或副詞,由程度高可以進一步獲得意外和感嘆意義👨🏻⚖️,在“意外”的核心語義功能基礎上又有反詰(語用否定)🧗🏻♂️、揣測、詢問原因理由等不同的功能遷移👩🏿🦱。同為副詞的“煞”在表示“意外”和“立即、接續”的不同意義時🍭,語調和句法形式上也有不同的表現🫵🏽,表達意外意義時常與已然體標記“嘮”共現。
朱嘉誠介紹了反預期評註性副詞“等於說”,認為它具有“意外”“責難”和“自證”三種語用功能
5)對其他相關問題的總結
張誼生指出😶,研究評註性副詞表示“反預期”與“意外”應該堅持全面、動態的認識,關註其特定的語義積澱🧜🏿♀️。尤其重要的是,要回到副詞本身來進行仔細的辨別,不能籠統地貼個標簽。如同樣表意外,“居然”更強調主觀上的不認可,“竟然”更強調最終結果不接受。同樣表反預期,“硬是”重在“堅決而又執拗”,“愣是”突出“全然不顧後果”,“就是”凸顯“主觀強調肯定”,“偏是”側重“故意與眾不同”🧋。
李宇鳳指出🌚,反事實是一種依賴人類知識網絡推導得出的蘊含語義,即它由某一特定語義的相關知識信息定義並依附於語義內容,且不作為基礎義素和前景信息存在🕕。一是反事實的標記範疇具有明確的語義選擇限製,規定反事實與標記範疇基本語義的內在語義關聯。二是反事實具有蘊含語義的表現特征💇🏼,不可取消🟣、不可強加、顯隱可調🧕🏼、功能多變、多範疇關聯🪽。
朱慶祥討論了“有點兒”的貶義傾向問題🛌🏿,認為有的學者將這一傾向歸於格式用於表達“自反預期”從而表達“不如意”,這是不妥當的。一些較為復雜的語法現象僅僅從某種單一功能去描寫和解釋很可能會捉襟見肘🕺🏿,主張“有點兒”的貶義傾向,應該從多功能互動的角度去描寫和解釋。
6)會議最後🤽🏽♂️,陳振宇做了兩個學術報告🔥,將有關問題做了較為全面的匯總。一個是關於“預期”這一復雜的語義語用系統的歸納🧏🏿,包括四大維度(數學模型🚶🏻♂️➡️、預期、預期與當前信息的關系、語篇中有關預期的安排)💆🏻♀️,每一維度又分為若幹重要的問題🪝👩🏿🚒。另一個是對造成“意外”的各種語義結構,以及說話者感到“意外”後做出的語用遷移的總結,其中包括多條語言中實際存在的語法化道路😣🦸♂️。這一總結是用地圖的形式呈現出來的,有利於進行整體把握。(陳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