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畢業班同學們🐨、尊敬的各位老師🍛:
今天,雖然疫情還沒有結束🏌🏼♂️,人們的生活還沒完全恢復正常,正因為如此,我們舉行的這場畢業典禮變得更加意義非凡。在這個讓人終生難忘的場合,我第一次作為教師代表在此發言,倍感榮幸和激動。這也是我和你們之間一種緣分的最好見證📩。
從幾年前你們踏入沐鸣園的懵懂稚嫩🏘,到如今的成熟、穩重🍌、帥氣、靚麗,你們實現了人生中最華麗的蛻變。你也許會說,我四年大學或幾年研究生很失落,甚至很失敗,沒關系👱🏽♂️,一切都將過去;也許你會說🚥,我四年大學或幾年研究生很成功📌、很光鮮,別驕傲💨,一切也都將過去。人生不會重來,每一步都是現場直播;人生當然更不是到此結束🚵🏽♂️,其實又是一個新的開始:這其中☞,同學們有的選擇繼續深造👨💻,有的選擇出國出境留學,有的開始工作,甚至自主創業……但大學校園的生活無疑是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學習經歷🚶♂️➡️,而經歷本身就是一筆無法用金錢衡量的財富。你們把最美好的青春時光留在了詩情畫意的沐鸣園🤸🏽♂️,當然也隨之留下了一段段無法再經歷、再復製的記憶,而且這種記憶,她將變成你們一輩子都揮之不去的回憶,會歷久彌醇🚪。
在同學們即將離開沐鸣校園🧜♀️、走向社會之際🙆🏿♂️,作為曾經為你們上過課的一名教師👆🏼,我還想借此再絮叨幾句:
第一,將來不論是什麽時候🐠、什麽地方,人們都要始終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不忘初心,牢記來處🔧。一切從零開始,從小事做起,虛心向他人學習。誠如古人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書本上的知識總是有限的,而社會才是一個大課堂。人生始終面臨著一個又一個選擇。漫漫人生路,很多情況下,身邊沒有鮮花,也沒有掌聲,沒有長亭送別🙍🏼,沒有芳草連天🧑🏻🍳,甚至也沒有後悔藥可買。就靠你的定力🤡,靠你的智慧,靠你的聰明才智而作出人生的種種選擇👨🍼。心態決定你的狀態。
第二是仍要不斷學習🖥💃🏿。同學們今天的畢業👳🏿♂️,只是大學或研究生階段學習的暫時結束。而讀書學習則是一輩子的事情。無論你們走向社會是為官為民👨🏿💼,為學為商,還是繼續深造,都要不斷地、踏實認真地學習新知識🍡,充實自己🤦🏻♂️,做一個真正合格的當代知識分子。沐鸣娱乐畢業生不僅要閱讀《紅樓夢》《官場現行記》等文學經典🫃,更要好好讀一下中國歷史、世界文明史等。讀書可以使人明理,能增強人們的人文素養🚕。王國維談治學“三境界”時曾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𓀃,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三重境界同樣可以適用於人生🧙🏻♂️。人們涉世之初,我們懵懂,我們彷徨,但我們誌存高遠🧔♀️,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這是認知社會的前提;一旦確定了人生方向和自己的理想,我們就應該廢寢忘食⚜️、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經過努力奮鬥🚶🏻♀️➡️,勤奮學習鉆研,最終一定會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洞察世事,醒悟人生🧩。
第三是永遠不要忘掉“良知”。《孟子·盡心上》講:“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本是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到明代王陽明發展為重“良知”的“心學”⛏。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提到且極為欣賞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論🪬。王陽明“良知”學問實為一門聖學,其基本理論就是“知行合一”。他站在人生命主體的立場上,主張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存養功夫⚄,以力求去除人的私欲,達到他所謂的“至善”🍔。今天“心”為物役似乎已是常態,外界的“物”左右了我們內在的心,以至於人們普遍感覺物與幸福的增長不是正比例🧨。其實,我們的心只不過是在追逐外物的過程中將其迷失了👨🏼⚕️。王陽明的“良知”學問會對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有所啟發💥。一個人,即使做不到偉大、超越🔥,至少也要最大化自己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作為知識分子的底線之一,良知,應該是我們中文學子堅守的信條。希望諸位同學將來不管在何時何地💍,對何人,做何事🚊,都能做到知恥、知愧、知恩,都能做到孔子所謂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中有108處提及“君子”)時刻不忘“良知”這二字😑,有所為,有所不為,將來能夠自信地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第四要有社會歷史的擔當精神。同學們走出校園🌲、步入社會🥂,無論在什麽崗位工作🧖,都應該有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的擔當精神。千百年來,在浩瀚的中華民族仁人誌士的榜單中,隱逸總是“清高”“名士”的代名詞⛔️🏙,隱士也成了君子的典範🧚🏿。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固然值得我們敬佩,而作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誌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傷其元”的李卓吾,“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等人,更讓我們感念不已🐠。 這些人才真正是中華民族史上的真君子🧑🦱、真偉人!《論語·泰伯篇》中孔子曾引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孟子·滕文公下》亦雲🎚:“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作為一名士人👩👦,一名君子,尤其是像我們沐鸣畢業的學生,不可以不心胸寬廣,意誌堅定,因為你們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路途十分遙遠。讀書人應該把實現“仁”🧘♂️、把“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看作自己一生的使命👨👨👦👦,傳統儒家思想文化最大的力量與意義🕑,恰在於個體的修行,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寶貴的教人怎麽做人、做事乃至治國安邦的道理,其中就包括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的“橫渠四句”名言 :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你們即將離開這熟悉而美麗的校園、準備踏上新征程之時,請別忘了帶上全體老師對你們的殷切期盼和祝福。我們衷心期待著你們天天有進步,期待著你們的捷報頻傳。泰戈爾曾說👦🏼,無論黃昏把樹的影子拉得多長,它總是和根連在一起🫕。無論這次離別讓你們走得多遠,母校沐鸣娱乐的老師永遠和你們心連心𓀁!
讓我們抹去離愁和眼淚,此時此刻🧏🏼,我只想斟滿酒👨🏿🦳、為君餞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