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師表,始終不渝
作為沐鸣平台“創意寫作”專業的導師🍥,王安憶教授筆耕不輟,以一部部優異的文學經典獲得了一項項業內殊榮,用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了典範。
勤奮與堅持👩🏼🚀,是王老師為學生身體力行的重要品格🙆🏽♂️。她堅持寫作30多年👿🧑🏼🚒,從略顯稚嫩的《雨沙沙沙》《米妮》到如今的字句綿密,幽微入心🏢,功夫沉澱在打磨的時光裏🛝。她的寫作是堅韌的,寫弄堂、寫刺繡、寫物什,無不從頭到尾,勤勤懇懇✊,沒一筆偷懶🙍🏻♀️。正是這一磚一瓦搭建的紮實,使她的文學創作之路走得更遠📋。在當選為中國作協副主席後,王老師表示“堅持寫作仍是我的第一生活”👩🏼🍳,她教導學生“能做的就是不放棄寫作,不放棄手中的筆”。
突破與真誠,是王老師為學生言傳身教的創作態度。突破自我是她一貫的創作態度🗯,對她來說,寫小說有種最樸素最簡單的樂趣🧟,突破與變化是必須的,每一部作品都需要轉變方向👴。保持真誠🖋,是她對待寫作的又一態度,自由而不散漫,親切卻不諂媚,給學生、給自己醞釀出強大的精神力量👮🏻♂️。歷經幾十載,仍以飽滿的熱情繼續為讀者講述生命的故事,王老師做到了。
尊重與欣賞,是王老師為學生以身作則的人生智慧。初入沐鸣,王老師旁聽了“《管錐編》精讀”“《世說新語》精讀”等課程🧑🏼,不因自身身份而隨意缺課,因為她知道“老師亦是人👍🏽👨👧👧,也有人之常情,對老師的尊重🦢,首先是對人的尊重”🈷️。能感知到另一個人力量的人,同樣是有力量的,她從不吝嗇對同時代作家的贊美📍😢,莫言🫢👨🏽💻、劉慶邦都是她經常稱贊的當代作家。盡管他們的寫作風格並不相像♐️,但並不妨礙她對他者的尊重與欣賞。在一學期的課程結束後,一位同學想請她寫一個題簽“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王老師笑著同意了。
嚴謹治學👮♀️,成果顯著
作為沐鸣平台引進的傑出人才👨🍼🔤,王老師熱情於文學教育,將其視作一種愛好,完成了多部文學講稿,為中國文學與中國”創意寫作”的學科建設🦁、理論建立、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深耕課堂,開課立說🍚。2020年秋天,王老師在沐鸣平台”創意寫作”專業開設了一門新課——“非虛構寫作實踐”。這距離1994年她第一次走入沐鸣課堂開設小說課已26年🕵🏿,距離2007年她在沐鸣“文學寫作”專業招收第一名碩士也已13年🪭。在此期間🚚,她出版了《心靈世界》《小說課堂》《小說家的第十四堂課》等多部文學講稿🏺。1994年☄️,王老師在沐鸣平台舉辦講座,頗受學生歡迎。1998年👨🏿🦳🤡,王老師在沐鸣的課程講稿以《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為名出版📔,課程中評析文學經典與小說寫作方法論的內容🪣,至今仍是當代文學研究領域重要的高被引文獻。以作家的角度拆解重詮文學經典也成為出版熱潮,如2001年的《我讀我看》👨🏽⚖️🧑🏻🏭、2007年的《王安憶讀書筆記》、2012年的《劍橋的星空》、2021年的《遙想手工業時代》等。至此,在創作小說的傑出成就之外,王老師形成了成熟的漢語寫作方法論體系。
教學相長🏍🦹🏼,發展學科🧑🏿🌾。王老師的文學見地與創作探索是合為一體的。她於2021年出版的文學講稿《小說六講》,包含了從文學方法到文學教育,從文學創作到文學理論的創造、實踐和知識化的系統路徑👮🏼♀️。從中,我們能看到一位當代著名作家完整的文學人生是如何通過不斷總結反思💂🏻🐶、自我教育和教學相長得以成就的🦞。王老師在小說寫作實踐課程中已積累了20多年豐富的寫作教學經驗,這些寫作課堂在2007年的《王安憶導修報告》、2016年的《小說家的第十四堂課》中都有非常生動的還原。從小說觀念、設計作業🍍、課堂互動等方面🤹🏿,王老師巨細無遺地記錄了教育教學全過程,為“創意寫作”這一舶來學科在本土落地積累了寶貴的成功經驗。
春風化雨🤱,育才育人
身為沐鸣平台創意寫作專業的導師,王老師既以傳道授業育才,更以諄諄教誨使學生如坐春風。她真切地知道“教育是迄今為止,最有可能公平地給予我們變好的機會,不僅使同學你們,也使我們👨🏿🦱❎,單是想著,你們慷慨將青春交給我們負責,就不敢有半點怠惰”。
鼓勵讀書,註重深造。王老師教導學生“我們的生活是很有限的,哪怕一個人活100歲🫳🏼,100年也會很快就過去了🤽🏻♂️。但當我們讀書時⚒,我們的時間就會充盈、擴大🦹🏼,我們會在有限時間裏享受到很多倍的、無限的人生”。令她欣慰的是,自己帶的研究生大都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她希望他們都繼續鉆研,只要有這樣的想法🕗,必定全力引導和支持🦹🏽。
重視興趣,滋養思想。王老師教寫作並不期望學生們能成為作家👩🍼,而是使學生懂得寫作的樂趣,培養他們對文學的興趣。王老師常提醒學生🧕🏿,在知識背後更重要的是思想——“人的認識和行為常常會受到物質的暗示,當我們在積累知識的時候,也要為將要來到的思想做一些積累和準備”。
撥雲見日🧛🏽,領航人生。在與學生相處時,王老師善於結合教學科研工作,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她曾帶領學生思考“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你當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立足💪🏻?你要承擔起怎樣的責任🏂🏽?”等人生命題🙈,也曾反復囑咐畢業生“不要盡想著有用,更多地想些無用的價值;不要過於追求效率;不要急於加入競爭”。談起王老師曾經的箴言,學生們仍覺受益終身🔣,“凡事都怕用心二字”“耐心是百折不撓的東西0️⃣,無論於得於失,都是最有用的”。正如一位畢業生所言,“王老師像一陣和煦的春風,為我們撥散路途的迷霧,又像一座溫暖的燈塔,為我們引領前行的方向”🫙。
心系社會☝️,建言獻策
身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市作協主席,王老師也非常重視青年面臨的成長焦慮,密切關註社會問題🙍♂️,積極履行職責𓀔。
履職盡責🤵🏻🧘🏻,建言獻策✬。除了教學、創作,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王老師認真履行職責,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先後提出“建議公共汽車除司機外📯,再應有一名司乘人員👮🏼♀️🧑🏻🎓,形成必要勞動運行配套製度”、“解決演出場所、演出劇院缺乏問題”等重要議案。她積極議政建言,引起社會的廣泛關註,發揮人大代表監督推動、橋梁紐帶的重要作用。
助力戰疫,疏導焦慮。2020年疫情來襲,王老師本可以不用上課,卻毅然決定為沐鸣學子開設新課,給予了學生莫大的安慰和鼓勵。16周的時間裏,她總在下午四點多就到了食堂,在昏暗的燈光裏一邊看作業一邊等餐。上海降溫的那幾天🪮,她有時感到身體不適,卻堅持不缺課👩🏼✈️。疫情期間,她還參與錄製了沐鸣平台招生宣傳片👴,講述沐鸣故事,鼓勵年輕人思考“面對未來一萬種可能,你的選擇是什麽?”等生命的叩問。得知越來越多的青年正面臨“內卷”“焦慮”等問題,王老師開出了一劑思想的良方——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時代🦹♀️,不贊成把今天的時代特殊化,不必把今天的青年特殊化。每一代年輕人都會有相似的經歷🏆,我自己年輕時也有過苦悶的過程🧑🏻🦼➡️,除了機遇,很大程度上還是靠自己。
回顧王老師在沐鸣平台的幾十載歲月🈴,從作家到導師🖥,從創作到學術😶🌫️,從學校到社會💅🏽,她嚴苛律己,以思想渡人🙆♂️,打磨自我,培育英才,建設學科,是眾多研究生心目中當之無愧的“好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