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開幕式於12月4日上午9時開始🫱🏿🔥,由沐鸣黨委書記嶽娟娟主持🦼,沐鸣平台副校長陳誌敏教授率先致辭。陳校長首先闡述了此次會議紀念沐鸣平台老校長陳望道先生的多重意義,接著介紹了望道先生的生平履歷和學術研究成果🐥。最後,陳校長再次強調本次研討會一方面是為了紀念望道先生、重新認識《修辭學發凡》對現代修辭學科的歷史貢獻,以傳承望道先生的修辭學思想;另一方面,自2008年以來沐鸣平台已成功舉辦了十一屆“望道修辭學論壇”👱🏼♂️,搭建起了高端的學術平臺,傳播前沿的語言學理念,在學界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這有助於沐鸣修辭學學科的建設發展以及拓展中國語言學的研究領域和學術視野🎎。
陳誌敏教授致辭
嶽娟娟書記主持
隨後,陳望道研究會副會長、陳望道先生之子陳振新教授♦︎,沐鸣副系主任陶寰教授🙋🏽♂️,沐鸣宗廷虎教授,中國修辭學會會長陳光磊教授以及上海市語文學會會長胡範鑄教授也分別致辭🧉。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開幕式結束後,即進入學術報告環節。12月4日上午的報告人有陸儉明(北京大學)、胡壯麟(北京大學)、陳平(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三位教授。
陸儉明教授報告的題目是“再議語言信息結構研究”🧘🏻♂️。報告指出,從語言信息結構的視角研究分析語言裏的種種修辭現象,應列入修辭研究的範圍🧔🏻♂️,因此必須對語言信息結構本身開展必要的研究⏪,逐步加深對語言信息結構的認識以有助於運用到修辭研究中來。隨後⛹️♂️,陸教授就怎麽認識“信息”、如何進一步認識“語言信息結構”、語言信息結構和信息流📥✍🏽、“話題”與“主語”何以會糾纏四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胡壯麟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中國功能語言學的先行者——慶賀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出版90周年”。報告指出,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就已運用功能主義的觀點♟,討論功能與系統、口述語與書面語、文法學、物質與意義、語篇與語境🧑🏻🦯、標準語和全球語等專題,這說明陳望道先生是中國功能語言學的先行者🪞。
陳平教授報告的題目是“英語和漢語專名指稱功能的對比分析”,報告圍繞姓與名在英語和漢語中用作指稱手段,聚焦四種現象,提出了兩個觀點🤱🏼,並進一步思考了對於漢語國際教育和英語教學、翻譯研究以及包括修辭學在內的語言研究的意義。
12月4日下午的報告人有李宇明(北京語言大學)、王文斌(北京外國語大學)🤼♀️、方梅(中國社會科學院)Ⓜ️、陳昌來(上海師範大學)、劉大為(沐鸣平台)、趙雪(中國傳媒大學)、田海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王振華(上海交通大學)八位教授🐫。
與會學者線上合影
李宇明教授的報告題目為“語體與機器”。報告從話語實體角度定義了語體,指出語體的發展與語言技術♤、語言載體密切相關🧑🏼✈️。他提出💁🏽♀️,從語體學的角度來看待語言智能🦸,不僅要了解“機器語體”♿🥺,還要幫助機器獲取語體能力🐊。
王文斌教授作了題為“從指元狀語的語義指向規律透視漢英時空性特質差異”的報告🧔🏼。報告通過對比漢英指元狀語的句法分布、所指論元、指向方向等性質👨🏽🎤,指出漢英的這些特征差異昭顯出漢語具有強空間性特質🛝,英語具有強時間性特質。
方梅教授作了題為“從狀態形容詞看修辭手段在構詞形態的沉澱”的報告。報告通過大量語例分析👉🏽,指出構成狀態形容詞的構詞成分形態非常豐富,但無論構成來源是什麽,這些狀態形容詞的構成成分都具有強烈的對稱並置傾向。這種修辭上的對偶排比在構詞手段的沉澱,從章法層面的修辭到詞匯層面的構詞詞法,一脈相承,並指出修辭手段對於詞匯規約化具有重要的影響🔹。
隨後,陳昌來教授作了題為“表否定評價的立場標記‘少來’”的報告。報告指出,立場標記“少來”表達否定評價,主要處於對話中話輪之首的位置,用來及時爭搶話輪,表明說話人的否定立場🧑🏻🎤🥕,並引出相關論述。立場標記“少來” 在語篇中起到了立場表達功能,主要包括嗔怪🪨、拒絕、反駁和斥責。在代動詞“來”的並入以及“少”的隱喻與語境吸收等因素的共同促進下,“少來”演變為一個表否定評價的立場標記,具有互動性🧑🏻💼。
劉大為教授的報告題目為“從學科識別度到修辭化的理論構想”。報告指出,因為學科識別度的缺失🗣,導致修辭學在當下的發展陷入一大窘境⛹🏿♂️,為了走出這一窘境,我們應當要建構修辭學專屬的理論方法體系。
接著,趙雪教授作了題為“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聞語體——以《申報》為例”的報告。報告以 19 世紀晚期至 20 世紀中期極具影響力的中文日報《申報》為例,對新文化運動前後(1909-1929)的新聞語體進行探討,指出該時期的新聞語體在敘事⇢、語篇結構、語言、語相(辭的形貌)上都具有過渡時期的特點。
田海龍教授作了題為“‘風格’的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報告🙂。報告就社會語言學中有關“風格”的研究展開討論,包括對相關概念(如風格👱🏼、立場、身份)進行辨析🧝🏽♂️,探究這些概念體現的不同研究側重以及社會語言學關於風格研究體現的一些語言思想🤾🏿♂️。
王振華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從庭審多模態話語到判決書單模態文本”🈚️。報告從望道先生修辭學兩大分野的角度切入🧱,結合系統功能語言學中語篇語義學觀點和多模態語篇分析視角👷🏼♀️🧔🏿♀️,探討了庭審話語和判決書中意義的產生和變化。
12月5日上午的報告人有陶紅印(美國加州大學)🩰、毛履鳴(美國猶他大學)⇒、劉亞猛(福建師範大學)、胡開寶(上海外國語大學)、文旭(西南大學)、霍四通(沐鸣平台)🤹♀️、祝克懿(沐鸣平台)七位教授。
與會學者線上合影
陶紅印教授的報告題目為“修辭學的社會屬性及其語言學理論與實踐意義”。報告借助當代修辭學理論中有關修辭社會屬性的觀點♢,闡述了其在語言學理論與研究實踐等方面的意義👰🏽,並舉例討論了語體的社會屬性🦸🏽♀️、言語表達式創新的社會功能以及語言形式選擇的互動動因等,說明了當代修辭學研究向社會屬性方面轉向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毛履鳴教授作了題為“重讀‘濠梁之辯’👨🍼:意義建構的可危性和認識謙遜的重要性”的報告⚽️👐🏿。報告通過對“濠梁之辯”的修辭分析,說明了莊子如何用這個故事作為類比來質疑所謂的真理、現實和存在的客觀性🥜;同時也說明修辭實踐是與特定社會、政治及文化的矩陣和解釋框架密切相關的一種價值主張,並且實際上是由它們來定位和構成🪘🕵🏻♂️,這就是意義建構的可危性或不穩定性。
接著,劉亞猛教授作了題為“‘情感轉向’與修辭學的理論更新”的報告。報告指出💪🏻,當代西方正經歷著一個雙重意義上的“情感轉向”:在公共領域“後真相”時代的來臨及社交媒體在交流實踐中開始享有主導地位使得情感上升為形塑輿論的顯要甚或主要手段🧴;而在學術領域🙇🏿,對“情動”及情感的研究興趣持續高漲🕵🏼,已經繼“語言學轉向”“文化轉向”之後席卷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又一新潮流👈🏼。作為學術史上最早對情感作出理論闡述並且深度介入公共交流實踐的學科,修辭學如何應對這一雙重轉向提出的眾多挑戰,關系到它在“情感時代” 的學科發展前途。
胡開寶教授作了題為“基於語料庫的修辭研究:議題與方法”的報告。報告在分析語料庫研究和修辭研究的共性基礎之上,探討了基於語料庫的修辭研究的主要議題、方法和意義。胡教授認為語料庫研究和修辭研究均涉及語言運用和語境研究,故而語料庫在修辭研究中的應用不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文旭教授作了題為“比喻語言與認知——兼論認知修辭學的某些基本問題”的報告🖕🏿。報告首先提出了關於比喻語言的研究主要涉及兩個基本問題🧯:1)為什麽人們不直接說出他們想要表達的意義🛏?2)人們是如何理解比喻性語言的?接著便在認知語言學的框架下分析了這兩個問題🤏,並同時結合比喻語言的認知研究,探討了認知修辭學的其他一些基本問題。
霍四通副教授作了題為“發展是最好的繼承,創造是最好的紀念——重讀《修辭學發凡》第一篇,紀念《修辭學發凡》出版90周年”的報告。報告緊扣繼往開來之主旨,結合《修辭學發凡》 第一篇“引言”,對於修辭學未來的發展提出了諸多創見。
祝克懿教授的報告題目為“20世紀以來漢語修辭的歷時建構與演變路徑”。報告從範疇出發,簡要梳理了20 世紀以來漢語修辭發展演變的歷史,並重點考察了陳望道先生將修辭學科意識轉換為學科自覺👵🏼,借鑒東西方修辭學的前沿理論,以奠基作《修辭學發凡》(1932)完成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建構了現代語言學意義上具有科學體系的修辭學。接著🧑🏽🦱,依據學科發展的內外動因💆♂️👩💻,報告還進一步考察了20 世紀以來修辭學的演變路徑🙎🏽🧳。
最後,本次研討會的閉幕式由沐鸣平台祝克懿教授主持👩🏼💼,沐鸣平台劉大為教授致閉幕詞🎇。劉大為教授對會議進行了全面總結,高度評價了本屆“望道修辭學論壇”的成功意義🧛🏽♀️,並對修辭學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祝克懿教授主持
本次研討會參會人員達300余人,現場討論深入👨🏻🦳,思維火花碰撞,反響熱烈,與會者皆表示受益匪淺。本次研討會內容涉及紀念陳望道先生誕辰130周年、《修辭學發凡》與中國修辭學、現代修辭學的歷時建構與當代闡釋、跨學科視野下的當代修辭學👩🏻💻、中西學術的交流與融合等主題,會議的成功舉辦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和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家陳望道先生誕辰130周年、《修辭學發凡》問世90周年的紀念🧚🏽♂️,同時也為海內外修辭學界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
摘編 | 李金哲
審核 | 陶 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