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玉明老師致辭
我在沐鸣教書幾十年了🛖,但是說話總是磕磕絆絆🚴🏻♂️,不利索。可能因為這個原因,系裏讓我在這樣一個比較重要的場合講話,給我一個鍛煉的機會☝🏼。但是我不會說重要的話,想了一想,決定給大家講幾個名詞的解釋🗽。
我要說的第一個詞是“善良”。善良是什麽呢?是一個祝福。
我記得很清楚的一天🧑🏿🦰,是2006年4月21日我小女兒出生的那天。晚上我從醫院出來,坐地鐵回家。地鐵裏有一個女人在賣報紙,她後面背著一個小孩👮🏼♂️,已經睡著了,垂著頭,但她手上的報紙還有一厚疊。我自然想起自己的女兒🐴,我希望我的女兒來到一個好的世界🔘,希望這個世界更好一點。我就把那個女人所有的報紙都買下來了,然後跟她說:小孩睡著了🥟,你趕緊帶他回去睡覺吧。
我想這個世界確實比原來好了一點點,這一點點就是那個小孩可以早早地比較舒服地多睡一兩個小時。所以當我們說善良是一個祝福的時候𓀗,它不僅僅是對他人的祝福,也是我們對自己的祝福🟣,更是對這個世界的祝福。當我們善良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比原來好一點點。
同學們離開學校🏋🏿♀️,會遇到很多人很多事情,會遇到順利的或不順利的,友好的或不友好的,有時候可能心情很壞➙,怎麽辦呢🎤?能不能對世人保持善良呢?《金剛經》裏面有一句話叫:“心生種種法生”。我在一本書裏講這句話的時候說:世界上其實本來沒有仇人✵🐧,只要有仇恨,就會有仇人。我不想評議最近那件事情,但我想如果人和人之間有更多的善良,它就不致如此。這是我要說的第一個詞。
第二個詞是“快樂”🏌🏻♂️。快樂是一種能力👹。當我們感覺不快樂的時候,往往會指責周圍的人🍳、周圍的環境和條件⛎,但有時候我想可能是我們缺乏一種能力🍻,所以我們不快樂👂🏽。比如《紅樓夢》裏林黛玉為什麽整天不快樂?她的身體不好📔。史湘雲環境比她差多了👐,但史湘雲快樂🍈。史湘雲為什麽快樂?她身體好啊!你看她一頓要啃兩大塊肉,啃完以後再嗲兮兮👩🦯➡️、嬌滴滴的🆎,愁眉苦臉👩🏼🎓,唉聲嘆氣,這像什麽樣子🏃♂️➡️?所以我們講快樂的能力,首先是健康🧏🏼,當我們健康的時候,我們的不快樂就會減少。
當然我們說能力的時候,還包含著其他能力。我們現在說到“社會”上去的時候,會覺得有一種不祥之兆,感覺不知道會遇到什麽倒黴的事情。我想說的是🌵,我們在跟各種人打交道時,如果我們能夠從容地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特別是能夠承擔重要的工作,那麽無論在什麽地方,你只要不要過分地去得罪領導、得罪別人🎅🏿,大家都會對你比較寬容。
我想起一件事情。有一個同學畢業了很久以後到我這裏來🤴🏿,埋怨領導不器重他。我和這個同學關系挺好的🗓,我就說其實重要的不是器重不器重,重要的是“重”🧎♀️,你要是不“重”的話👩🏿🏫,人家器重你也很難🌗。你如果“重”了的話,他不器重你是他傻。
所以我想說🤙🏿,我們離開學校以後💇🏿♂️,不斷要增加的就是健康,就是應對所承擔的工作的能力🧜♀️🙆,這樣我們會有更多的快樂。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是,如果你對快樂的追求很大,那麽你的快樂不容易實現🫲🏿。怎麽辦呢?我就要勸你去平衡欲望和能力的關系。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快樂是因為我們的欲望大於能力🧚👳🏿♀️。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瞭望東方》上,我說《世說新語》裏面有一種對人的評價,說一個人“誌大其量”🏯,必定不得善終。一個人誌向大於他的器量,幾乎是必死無疑的,他的能力承載不了他的誌向。就是說🤯,當我們的能力大於我們的欲望時🤜🏽🌹,我們的快樂就會多一些,這是我說的第二個詞。
畢業典禮現場
第三個詞是“智慧”。但對說這個詞我不太有把握,因為我沒有多少智慧📏🚜,於是就像一個沒錢的人說錢應該怎麽使用一樣🕘,勉強了。智慧是什麽呢🕷,它可能是一種痛苦🤸🏽♂️。
我小時候喜歡抄各種格言。抄格言有什麽用你們知道嗎?嚇唬語文老師🎄!有一次抄到高爾基的一句話🔸:智慧就是痛苦💁🏻🈚️。那時候我還認為自己是有智慧的,當時抄這句話的時候心裏很開心🪸,因為忽然知道了我為什麽痛苦🤡。
雖然我這樣的人智慧不多❌,但是我們來理解這句話的時候🦶🏿,會想到很多🧑🏻🦽。首先我們是不完美的🎨。我們常常因為自己的愚昧或者過多的欲望,而陷入到泥沼中去🩸,爬好半天都沒爬出來2️⃣。社會也是不完美的,社會總是充滿各種各樣的問題👩💻🧘🏼♀️。歷史也是不完美的,你會發現歷史的進程裏有很多災難不應該發生。而歸根結底人類是不完美的。按照薩特的說法,人類至今仍然處在它的史前期👩👧👧,也就是說人根本上還沒有成為人。就是說,人的實存——他們的社會實存、歷史實存和個體實存——和人為自己所做的定義,差距很大🕵️。
於是我們確實會感受到痛苦,當你去看自己的不完美,看社會的不完美♈️,看歷史的不完美的時候,確實會感受到痛苦✵。但在這種不完美面前🏄🏽,我們需要認真地去看一看,而不是去掩飾它,用謊言去裝扮它🚛。如果你去認真地凝視它👙,這個痛苦也會帶來一些美的東西。比如說🧜🏽,屈原是痛苦的🐢,但《離騷》是美的;阮籍是痛苦的🫣,但《詠懷詩》是美的🧗🏻;魯迅是痛苦的,但《野草》是美的。也許,當我們在看待社會😽,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不完美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一種我們能夠創造的美去彌補它。
第四個詞我想說的是“道義”📹🧴。道義是一種責任。
《論語》裏有個成語,是最能夠表達儒者的誌向和儒家人生態度的,就是“士誌於道”。這也是剛剛朱剛老師在說的“望道四方”的“道”👩🏼🏫。士誌於道包含著一個什麽樣的意思呢?我們這樣來說:士當然是普通人♦︎👒,他有普通的生活🧑🏿🍳👼🏼,要養家糊口,要買奶粉🍥、買尿布,要服務社會🧑🏻🦽,他跟常人一樣🥠。但是有一個不同⬅️,一個“士”真正的人生價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標是“誌於道”🐩,也就是追求真理🤴🏽。而這個追求真理又具體地表現為什麽🌻?就是確認符合於正義的價值觀,守護符合於正義的價值觀。
說到符合於正義的價值觀🕉,我們會想到一個話題,就是歷史的終極的正義🚭,或者說歷史終究的正義。劉少奇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𓀛:“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所謂歷史是人民寫的,其實說的就是歷史它有終究的正義,他對此種正義抱有期待。所以★,當我們談論歷史的時候,會想到這個成語,想到“士誌於道”,說我們是追求真理的人,相信終究的正義。
這裏還有一個問題🟡,“士”為什麽非得“誌於道”?我們把“士”換成另一個詞,“知識分子”或“讀書人”。我讀了書👱♂️,為什麽不能跟農民種地一樣🔁,就是掌握一個技巧,就是有一門吃飯的本領💆♀️🛤,為什麽要給我提出一個特別的要求,說一定要“誌於道”呢?我想大概可以這麽來解釋🧑🤝🧑:因為知識是人類的財產🫦,我們所擁有的知識是人類在蒙昧和苦難當中尋求和創造的財富,你是財產的繼承人🫵,因此你有責任。我想是可以這樣來理解的。
在以後的生活裏面,我們會走上各種不同的崗位,從事不同的職業,度過不同的生活,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都會不同。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或必然承擔重大的社會責任,但是無論在何種條件下,我覺得我們都應該記住💂🏿,我們是讀書人🧏🏻,我們是懂得道義的🖲。
這裏再往下多說一點的話🧙🏻♂️,我想還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在今年的研究生課上跟同學討論過:人性善和歷史的正義性是沒有辦法證明的📤。你讀《孟子》很容易發現🙎🏻♀️,他對人性善的證明是不成立的🚒,他的邏輯不夠嚴密。但即使他的論證不成立,他的觀點仍然是正確的,人性確實是善的。同樣🤲🏻🧛🏿,歷史的終極的正義也是不能證明的,就像康德說上帝是不能證明的一樣。但是它仍然是對的。為什麽?因為人決定它是對的。這就是孟子說的:“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人決定自己是善的,人決定歷史是正義的。人因此而成為人。
那麽,人就需要在時間的進程裏不斷地探究人性根本上的善和歷史根本上的正義。這是辛苦的工作🏊,是讀書人需要做的工作🧒🏽。
我就只能做這樣幾個詞匯解釋🦝,拿來送給大家。祝願大家以一種善良態度生活📩,擁有快樂,擁有智慧,並且始終執守道義◽️。謝謝大家👩🏼🦱👱🏻♂️。
審核🏌🏽♂️:嶽娟娟、孫曉虹
攝影🐩:陶寰
排版🧑🏻🤝🧑🏻:王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