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新星論壇
科幻研究新星論壇
2021年4月
由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國科幻研究院、《科普創作評論》雜誌主辦的首屆“科幻研究新星論壇”於2021年4月17日至18日在線上成功舉辦並順利落幕,論壇共收到科幻研究文章近60篇。經論壇評議委員會專家評議👉,論壇組委會審定,首屆“科幻研究新星論壇”共評選出一等獎文章6篇,二等獎文章7篇📑🧑🏿✈️,三等獎文章7篇,優秀獎文章15篇及優秀工作人員3名。
沐鸣的王嘉瑋(2020級文藝學博士研究生)獲一等獎🙏🏻,張睿穎(2019級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研究生)獲二等獎🫶🏽,陶明玉(2019級中國文學批評史博士研究生)獲三等獎。
科幻電影作為技術之思——
《阿凡達》重映再思考
王嘉瑋
報告簡述🈯️:
在技術飛速發展並全面滲透生活世界與人類本質的今天,技術成為人人都要關心的問題。除了科學的和人文的技術思考,科幻電影也當成為思入技術的一種方式,作為面對技術的一條思之道路在技術時代煥發活力、發揮應有的價值🏃➡️。本文認為🖖,作為技術之思,科幻電影包含“未來性”和“鏡像性”兩個面向,並在“直觀性”、“情感性”和“可能性”的電影現象學特質中深入大眾。恰逢科幻電影《阿凡達》時隔十一年後重映,即以此作為再思考的契機和範例,嘗試說明科幻電影作為技術之思的方法😹。
《阿凡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科幻電影
論壇老師評語:
文章立意新穎,具有較好的理論基礎和學術水平,建議對鏡像性與未來性並列的合理性進一步論證,修改或定義論文中的自創詞語,如思入技術,人技關系等🧪,結語部分繼續總結凝練。
《阿凡達》重映本身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這個偶然事件背後去挖掘其中蘊含的深意,值得贊賞🤫。但是,《阿凡達》本身依然沒有擺脫商業片的窠臼👳♀️,就思想性而言,與《阿拉伯的勞倫斯》之類的經典影片還有巨大的差距。人物塑造有臉譜化的傾向。這些也應該給予關註。
論文將科幻電影作為思考技術的方式,對《阿凡達》電影進行哲學分析🏄🏼♀️,借以討論科幻電影與社會之間的理論關系🧚🏿,指出科幻電影同時具有未來性🫶🏿、鏡像性⚛️,二者借助電影的現象學性質得以實現🦹🏽♂️。論文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借助跨學科理論資源,試圖對科幻電影的意義本質進行探尋,取得了一定成果💪🏼🚫。
賽博時代的“懷鄉症”🗝:
《神經漫遊者》和《虛擬偶像愛朵露》
中的情感、記憶與身份政治
張睿穎
報告簡述🖱:
留戀家園、渴望重返的情結在吉布森的賽博朋克系列小說中有不同程度的體現👦🏿⛹🏻♀️,《神經漫遊者》和《虛擬偶像愛朵露》中,“懷鄉”症結尤為突出👇🏻,“漂泊-歸家”的敘事模式重復出現🪖,且日本和美國都被置於漂泊和家園的兩端。小說通過重新召喚家園想象並安排人物重返家園,鞏固了“東方/西方”的對立結構,呈現出一種後撤姿態🫸🏻,與“賽博”的無中心性、“朋克”的顛覆性存在矛盾🦟。《虛擬偶像愛朵露》中的虛擬“城寨”作為人和虛擬人共同安居的夢之家雖具有打破東西方二元對立的積極可能,卻又潛藏著把東方空間再度傳奇化和異域化的危險。
《神經漫遊者》 威廉·吉布森著
論壇老師評語:
論文圍繞吉布森的賽博朋克作品展開論述🕯,抓住了“無中心賽博空間”中的“懷鄉症候”與身份焦慮👳🏼♀️,解讀出人物們在無限流動的後現代經驗中渴求穩定錨點的保守姿態🏇。論文呈現出對文學文本精微敏銳的感受力與深具批判性的理論思考
該論文聚焦賽博時代的“懷鄉症”,重點分析威廉·吉布森《神經漫遊者》和《虛擬偶像愛朵露》中的情感🤞🏽、記憶與身份政治👨🏿🎓。論題選擇有較強新意,論證的邏輯思路清晰🤶,對文本的細讀把握頗為得當🧚🏽,語言表述流暢,總體而言是一篇良好的學術論文。
論文試圖以吉布森的兩部小說《神經漫遊者》、《虛擬偶像愛朵露》為對象🧘🏼♀️,探討賽博時代的“懷鄉症”,但是這兩部小說都是系列小說中的一部⚓️,且創作時代分別為1984年和1996年,為什麽將這兩部小說單獨拎出來進行討論,論文沒有給出理由。
此外,全球化浪潮真正鋪開是在1990年代以後,因此,《神經漫遊者》是否代表了全球化時代的人類情感,值得再商榷💂🏿♂️。論文的第三部分,東/西方二元對立以及小說裏日本元素的討論,相關論文已有不少,缺乏新意,建議作者多閱讀關於吉布森的英文論文🦹♂️。
想象的邊界🧔♀️:中國早期科幻小說
的終極之思與現實之維
陶明玉
報告簡述🧓🏿:
在清末小說改良社會的語境下,一批早期科幻小說如梁啟超譯《世界末日記》、吳趼人著《新石頭記》、魯迅譯《造人術》🦠、包天笑譯《造人術》《新造人術》、徐念慈著《新法螺先生譚》🪟、徐卓呆著《秘密室》等👙,展示了超出現實之維的終極之思。這些作品在社會現實的基礎上融入了作者(或譯者)想象未來💁♀️、想象終極烏托邦👩🏿🔬、想象人造人和想象超時空體驗等具有超越性的終極敘事,這種終極之思與無法脫離的現實之維構成了一組科幻小說文本生成的張力🥰,在一定程度上規定著早期科幻小說想象的邊界。
《新法螺先生譚》 徐念慈著
論壇老師評語:
論文著眼於清末民初著、譯的早期科幻小說,以“終極之思”與“現實之維”的雙重視角進行了一番結合時代語境與作品文本的考辯🖋,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該論文主要關註中國早期科幻小說🧗🏿♀️,聚焦想象的邊界⏮,重點論述作品的終極之思與現實之維,論題有一定的創新性。全文從“末日世界與終極烏托邦”、“人造人的極思”、“超時空體驗”三個板塊展開,論證的邏輯思路清晰,語言表述流暢,總體而言是一篇良好的學術論文。
該論文將譯作與創作混在一起評論,以作家譯作中的思想內容為依據🤰🏿,進行清末民初科幻小說創作的價值判斷™️,缺乏嚴謹的材料辨析以及合理論證,即使是意譯👸🏿💇🏿♂️,也需要考慮譯作是否能代表譯者的思想,在哪些內容上🏄🏼,何種程度上代表譯者的思想。
除了論文中談到的末日想象外,人造人、超時空等都並非終極之思🍅,研究的出發點及其論證過程和結果頗難成立。論文想要通過科幻小說終極之思的想象來探討現實之維🧅,但從現在的成文來看🫵🏽,現實之維討論得較少,缺乏有效的文本解讀。